索 引 號 | 640421002/2021-00052 | 發文時間 | 2021-09-03 |
發布機構 | 原州區發改局 | 文 號 |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有效性 | 有效 |
標 題: | 原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
原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修訂本)
第一章 科學把握“十三五”時期發展形勢
增強脫貧攻堅和同步小康的信心和決心
“十三五”時期是原州區脫貧攻堅和同步小康的決勝期,是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是縮小差距、追趕發展的機遇期,面對艱巨的發展改革任務,原州區必須在“十二五”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凝聚全區人民智慧和力量,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定信心,務實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實現同步小康。
一、“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時期是原州區發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對艱巨繁重的發展任務,在區、市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區委和區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干部群眾,頑強拼搏,開拓創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區、市決策部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抓住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倡議及設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等重大機遇,統籌推進“工業強區、城鎮塑區、農業穩區、商貿活區、旅游旺區”發展戰略,著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規劃提出的預期目標,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經濟實力穩步提升
“十二五”期間,全區經濟保持較快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總量規模明顯擴大,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14億元,年均增長16.4%,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3.42億元、24.86億元和54.8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1821元,年均增長16.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9.24億元,年均增長25.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1億元,年均增長2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37億元,年均增長13.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3.2元,年均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6.1元,年均增長15.5%。主要經濟指標基本完成,部分目標超額完成,經濟發展步入總量擴張、增速加快、質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階段。
圖1 原州區“十二五”期間GDP增長示意圖
圖2 “十二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及增速
圖3 “十二五”期間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示意圖
(二)經濟質量逐步改進
“十二五”期間,堅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到“十二五”末,產業向精細化、高端化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快速發展,蔬菜產業初具規模,馬鈴薯產業提質擴量,草畜產業壯大提升,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0萬畝,設施農業園區31個,冷涼蔬菜面積達到23萬畝,種薯面積13萬畝,帶動全區種植馬鈴薯42萬畝,牧草面積達到34萬畝,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22萬頭和83萬只,先后榮獲“中國(西部)冷涼蔬菜之鄉”和“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的美譽;工業經濟提速增效明顯,建成寧夏圓德慈善園,清水河工業園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不斷完善,入園企業達到116家,聚集效應初步顯現,馬鈴薯制品、牛羊肉加工、中藥切片、保健小雜糧等傳統產業得到鞏固提升,邦德電動車、中能振發光伏發電、盾安和天潤風力發電等新能源、新材料新興工業快速發展,全區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8家,達到24家;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旅游業、物流業、商貿業、金融保險、電子商務、信息產業加快發展,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寧夏)·須彌山石窟文化旅游節,須彌山石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名勝風景區,成功被列入國家信息消費試點縣(區),編制完成電商業發展規劃,建成2個縣級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10個鄉鎮物流配送站、96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區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圖4??“十二五”期間工業增加值與增速
(三)脫貧攻堅步伐加快
堅持以自治區“5.30”產業扶貧計劃為重點,建立“四級聯動、雙到責任、兩不脫鉤”幫扶機制,確定了“53211”產業扶貧計劃。圍繞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堅持一村一規劃、一戶一措施,重點實施產業培育、危房改造、勞動力轉移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改善、社會事業發展等扶貧措施,整合項目,捆綁資金,持續“造血”,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創新推進金融扶貧工作,初步形成“財政+金融+農戶+產業”的金融扶貧模式。積極拓展閩寧協作、對口幫扶和機關單位包扶等社會扶貧領域。全面完成生態移民任務。駝巷、上馬泉等70個貧困村如期實現脫貧銷號目標,五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4.8萬人,貧困面由37%下降到24%。
(四)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
緊抓自治區實施寧南區域中心城市暨大縣城建設的有利機遇,配合市政府開展了舊城改造、西南新區建設及“五城聯創”活動。成立原州區市容管理局,劃片區、強責任、建網絡,扎實開展城市管理和自治區衛生城市創建工作,強化對城鄉結合部、城區背街小巷、“五小”行業綜合整治力度,市容環境明顯改善。建成農村人飲工程78處,40.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新修村級道路1050公里。完成三營、張易等7個小城鎮和毛家臺子、頭營、駝巷等74個美麗村莊建設。三營鎮入圍“全國重點鎮”,新三營村入選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 “十二五”末,全區城鎮化率達到45%。
(五)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十二五”期間,全區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大力推進創業、就業和新型農民培育工程,累計發放創業貸款5.3億元,扶持培育小企業965個,創造新就業崗位13170個,新增就業1304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教育投入不斷加大,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236所184420平方米,改造運動場167550平方米,供暖設施163183平方米,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5.8%。城鄉衛生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新建醫療衛生機構151個,實現區醫院和鄉鎮衛生院遠程會診全覆蓋,應對突發事件能力顯著提升,榮獲“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殊榮??萍紝嵙χ鸩皆鰪?,累計爭取和組織實施科技試驗示范45項,科技成果轉化步伐明顯加快,榮獲“全國科普示范縣”殊榮。文化體育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新建文化體育場所190家,建成原州區文體中心、三營、頭營等10個鄉鎮文化站和黃鐸堡村等7個行政村村級文體小廣場,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殊榮。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逐步完善,實施低保提標擴面工程,開展動態管理,6.3萬余人享受到低保政策待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4.3%和96%,大病救助實現全覆蓋。
(六)環境保護成效顯著
實施城鄉環境大整治大綠化,建成了一批垃圾中轉站,先后關閉了萬噸以下淀粉加工企業,建成了城市污水處理系統,配備了三營、黃鐸堡污水處理設施,新建垃圾填埋場。大力發展生態林業建設,建成古雁嶺森林公園、福銀高速公路和銀平公路原州段80公里綠色長廊、賀家灣水源地保護區、須彌山旅游線路綠化景觀帶等一批綠化亮點工程,林地面積達到177.8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4.0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00多平方公里。全區飲用水和空氣質量進一步好轉,城市空氣優良天數337天,區域噪聲平均值52.4分貝,萬元GDP能耗下降25%。
(七)各項改革增添動力
堅決貫徹中央、區、市和區委全面深化改革各項決策部署,穩健推進各項改革,進一步釋放發展的制度紅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簡政放權,優化行政審批流程;推進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改進和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推進依法行政,理順市區權責關系;扎實推進農村改革,加大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確保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范運行,推動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逐年增加;扎實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先住院、后付費”診療服務模式和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全面推開,群眾就醫更加方便。
(八)社會大局不斷鞏固
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強宗教事務規范化管理,全區民族團結大好局面進一步鞏固,被自治區評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縣(區)”,頭營鎮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建立完善信訪聯席會議、包案負責、責任追究、定期接訪等長效機制,推進信訪積案化解和信訪規范化管理。認真開展農村社會管理工作,全面實行村(居)“民主議政日”活動,大力推行社區“網格化”管理服務。扎實推進“平安原州”創建,集中開展食品衛生、道路交通和人員密集場所專項整治活動,積極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生產形勢和社會治安秩序總體平穩。加快推進依法治區進程,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步入常態化,積極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依照法律和章程開展工作,軍民共建、史志檔案、防震減災、消防、氣象等事業取得了新進展。
表1-1“十二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表
指標名稱 | 2010年完成值 | 2015年規劃目標值 | 年均增長(%) | 2015年實際完成值 | 年均增長(%) | 完成情況 | |
經濟發展 |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 44.6 | 102 | 18 | 93.14 | 16.4 | 未完成 |
人均生產總值(元) | 10143 | 21474 | 16 | 21821 | 16.6 | 超額完成 | |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億元) | 1.005 | 2.11 | 16 | 2.51 | 21.1 | 超額完成 | |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 45.23 | 134.3 | 25 | 139.24 | 25.2 | 超額完成 | |
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 | 0.476435185 | 14.4:26.7:58.9 | 未完成 | ||||
社會發展 | 城鎮化率(%) | 31.6 | 40 | 45 | 超額完成 | ||
城鄉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 | 78.7 | 100 | 100 | 完成 | |||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 | 88.4 | 100 | 100 | 完成 | |||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 | 93.8 | 85 | 95.8 | 完成 |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3.95 | <4 | <4 | 完成 | |||
人口自然增長率(‰) | 9.43 | <10 | <10 | 完成 | |||
科教文衛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 | 35.61 | 20 | 20 | 完成 | |||
生活質量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4200 | 25025 | 12 | 22463.2 | 9.5 | 未完成 |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546 | 6250 | 12 | 7296.1 | 15.5 | 超額完成 | |
行政村柏油路通達率(%) | 77 | 100 | 100 | 提前完成 | |||
生態環境 | 森林覆蓋率(%) | 12.7 | 25 | 14.02 | 未完成 | ||
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m2) | 8.52 | 12 | 9.67 | 未完成 | |||
萬元GDP能耗 | 降20% | 降25% | 提前完成 | ||||
COD排放指標 | 達標 | 達標 | 完成 | ||||
SO2排放量 | 達標 | 達標 | 完成 |
二、“十三五”時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繼續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強對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全方位的扶持。自治區出臺《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和《清水河城鎮產業帶發展規劃》,加快實施百萬貧困人口脫貧攻堅戰略,大力支持寧南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工作,為原州區加快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經過多年發展,原州區農業現代化、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動能正在形成,新的增長點和增長動力正在培育,在脫貧攻堅、舊城改造、基礎設施及生態農業、文化旅游等領域將大有可為,全區上下建設原州的信心更加堅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在新的起點上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同步小康。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不足仍然是我們最大的區情,加快發展仍然是我們最緊迫的任務。對標全區的發展水平,原州區與周邊縣(區)的差距十分明顯,對標同步小康目標,我們的任務十分艱巨,發展中依然面臨很多深層次問題和明顯短板,具體表現為:經濟總量較小,產業層次較低,財政增收困難,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新型工業規模不大,現代農業水平不高,三產比重相對偏低,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還需進一步提高;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較低,貧困人口比例較高,扶貧開發和保障改善民生任務依然艱巨;基層基礎工作比較薄弱,創新社會治理和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依然艱巨;干部思想觀念還不夠解放,創新意識不強,體制機制還不完善,優化發展環境、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依法治區任重道遠,這些問題需在“十三五”期間著力加以解決。
綜合判斷,“十三五”時期原州區發展仍處于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諸多矛盾、困難問題增多的挑戰,只有加快發展,奮力拼搏,才能縮小差距,迎頭趕上。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科學謀劃,找準定位,團結拼搏,決戰決勝,著力在優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全面完成“十三五”時期各項目標任務,實現脫貧攻堅和同步小康。
三、“十三五”時期發展的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及區、市黨委、市政府和原州區委的決策部署,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脫貧攻堅為統攬,以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特色產業為支撐,夯實交通、水利、教育、生態、城鎮化、信息化“六個基礎”,抓實勞動力素質提升、兩個帶頭人、產業提質增效、民生改善、舊城改造、金融扶貧“六大工程”,加快推進原州建設,確保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區)全部摘帽和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
四、“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原則。將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解決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想方設法提高人民收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民眾。
——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原則。堅持將創新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敢闖敢拼,著力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驅動,最大限度釋放改革紅利,推動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政府管理職能,重點加強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等職能,理順政府、市場、社會關系,激發各類社會主體活力。
——堅持綠色發展、環境保護原則。牢固確立生態優先意識,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循環經濟、低碳生產,嚴格執行環保準入制度,緊抓節能減排工作,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確保原州區綠水青山,全力打造美麗原州。
——堅持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原則。將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作為最大前提,堅決貫徹落實好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堅定不移地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和發展各民族團結、民主、共同繁榮的政治局面。
五、“十三五”時期發展的主要目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全領域,推動原州區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到“十三五”末,清水河城鎮產業帶基本形成,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2億元,年均增速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45億元,年均增長1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3.86億元,年均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3億元,年均增長8%。
——脫貧攻堅全面完成。到“十三五”末,扶貧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區平均水平60%以上,貧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區平均水平80%以上,實現7.5萬貧困人口脫貧,110個重點貧困村銷號,貧困縣(區)“摘帽”。
——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全面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效益提升,初步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重點提升特色優勢產業和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建設、清水河工業園和圓德慈善園兩園區產業聚集和城區服務功能。到“十三五”末,全區發展方式明顯改善,以技術推動為主導的特色優勢農業和新型工業的經濟貢獻率進一步提高,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龍頭的服務經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到“十三五”末,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升,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177元,年均增長1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294元,年均增長11%。教育、就業、養老、住房、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等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均衡,各類生活服務設施更加完備,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明顯提升。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5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擁有病床數達到4張,每千名老人擁有社會養老機構床位數達到27張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
——可持續發展能力持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生態環境優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建成國家級生態縣(區)?;A設施更加完善,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發展取得新的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強度均完成固原市下達任務。
表1-2??“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類別 | 指標 | 2015年 | 2020年 | 年均增長(%) | 指標屬性 | ||
民生福祉 | 1.貧困發生率(%) | 24.4 | 0 | — | 約束性 | ||
2.居民收入 | 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2463.2 | 36177 | 10 | 預期性 | ||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7296.1 | 12294 | 11 | 預期性 | |||
3.城鎮調查失業率(%) | 3.86 | 4.4 | — | 約束性 | |||
4.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8.9 | 10 | — | 約束性 | |||
5.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 | — | ≥23 | — | 約束性 | |||
6.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 | 97 | 100 | — | 約束性 | |||
7.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張) | — | 4 | — | 約束性 | |||
8.每千人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張) | 9 | ≥27 | — | 約束性 | |||
經濟發展 | 9.地區生產總值(2015年價,億元) | 93.14 | 142 | 8(可比) | 預期性 | ||
1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 | 21821 | 33000 | ≥8.5 | 預期性 | |||
1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億元) | 2.5 | 3.86 | 9 | 預期性 | |||
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 139.24 | 245 | 12 | 預期性 | |||
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 29.37 | 43 | 8 | 預期性 | |||
14.城鎮化率 |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 29 | ≥45 | — | 預期性 | ||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 45 | ≥55 | — | 預期性 | |||
15.互聯網普及率(%) | 62 | 80 | — | 預期性 | |||
結構調整 | 16.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 — | ≥50 | — | 預期性 | ||
17.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 | — | ≥50 | — | 預期性 | |||
創新驅動 | 18.科技進步貢獻率(%) | 45 | 50 | — | 預期性 | ||
19.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0.4 | 0.8 | — | 預期性 | |||
20.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 2.2 | 3 | 8.4 | 預期性 | |||
21.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 — | 20 | — | 預期性 | |||
生態文明 | 22.耕地保有量(萬畝) | 155.4 | 150.4 | — | 約束性 | ||
23.萬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 65 | 50 | — | 約束性 | |||
24.單位GDP能耗降低(%) | 3 | 15 | — | 約束性 | |||
25.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3 | -15 | — | 約束性 | |||
26.森林發展 | 森林覆蓋率(%) | 14.02 | ﹥20 | — | 約束性 | ||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 31 | ≥38 | — | 約束性 | |||
27.地級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標準比例(%) | 87.4 | 90 | — | 約束性 | |||
28.流域水質優良比例化(%) | — | (﹥70) | — | 約束性 | |||
社會治理 | 29.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人) | 0.256 | 0.278 | 8.5以內 | 約束性 | ||
30.基層民主參選率(%) | 85 | 87 | — | 預期性 | |||
31.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居民人口比例(%) | — | 10 | — | 預期性 | |||
備注:帶( )的為五年累計數。 |
第二章 實施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
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貫徹“四個切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要求,以“1+21+153”脫貧攻堅規劃為引領,以精準扶貧為理念,以整村推進為模式,配套實施各項扶貧工程,確保到2020年實現脫貧攻堅和同步小康。
專欄1??脫貧攻堅具體目標 |
全區現有110個貧困村7.5 萬貧困人口。2016年完成28個貧困村“銷號”,減少貧困人口2.4萬人;2017年完成20個貧困村“銷號”,減少貧困人口2.5萬人;2018年完成20個貧困村“銷號”,減少貧困人口2.6萬人。確保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7.5萬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0個重點貧困村全部銷號,貧困縣(區)摘帽脫貧目標。 |
專欄2??“1+21+153”脫貧攻堅規劃 |
在全面摸清貧困村、貧困戶和貧困狀況的基礎上,圍繞全面消除貧困的目標要求,根據貧困村實際需求,實行“1+21+153”脫貧攻堅模式,即1個脫貧總規劃,21個部門規劃和153個行政村村級脫貧攻堅規劃。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案”的工作要求,制定每個貧困村脫貧計劃,21個部門規劃以貧困村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重點,做到貧困村全覆蓋,項目全覆蓋。脫貧總規劃統籌21個部門規劃和153個村(社區)規劃,各規劃之間互相銜接。 |
一、實施精準扶貧
瞄準致貧根源,實施精準化識別、針對性扶持、動態化管理,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精準確定扶貧對象,瞄準全區7.5萬貧困人口,落實建檔立卡,保證統一有數、進退有據、應扶盡扶;推動項目安排精準,逐步健全“扶貧項目決策機制”,因地制宜確定項目,發揮項目的帶動作用;確定資金使用精準,捆綁使用資金,改革完善扶貧資金管理機制,做好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精準度;幫扶措施精準,對貧困村制定減貧計劃,簽訂目標責任書,確定“路線圖”和“時間表”,能量化的嚴格量化,能細化的堅決細化,明確工作要求、完成時限、責任人員,倒排工期,逐年銷號;加強因村派人精準,派駐駐村幫扶工作隊,推動駐村干部真正駐扎在村、下沉到戶,不脫貧不撤組,引導群眾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確保脫貧成效精準,建立貧困戶脫貧和貧困村、貧困鄉(鎮)退出工作機制,嚴格退出程序和標準,根據貧困戶的信息網絡系統,對扶貧對象進行動態管理,做到貧困戶有進有出。
二、落實八大扶貧工程
(一)實施發展生產扶貧工程
堅持走“造血式”、“開發式”扶貧道路,逐步完善扶貧產業體系,提升扶貧產業水平,切實提高扶貧成果可持續性,到“十三五”末,實現“一村一品”,每村都有增收產業,每戶都有增收項目的產業扶貧格局,實現產業脫貧3.8萬人。
特色農業扶貧:結合原州區農業資源條件和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建設冷涼蔬菜種植基地、馬鈴薯生產基地、紫花苜蓿生產基地、中藥材(枸杞、柴胡、黨參、黃芪、黃芩)生產基地,使特色優勢農業成為最大限度覆蓋貧困區域、貧困群體和促進農民最大限度增收、可持續增收的載體;實施“5·30”倍增計劃,繼續在草畜等特色種養業方面給予2-3年的扶持,使農戶牛、羊圈棚面積達到100平方米以上,肉牛發展到10頭以上或肉羊發展到60只以上,幫助農戶、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等穩固產業基礎。
工業扶貧:以清水河工業園和圓德慈善園兩大省級園區為載體,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環保型產業,各鄉鎮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發展馬鈴薯、中藥材、油用牡丹等加工產業,促進貧困人口的轉移就業。
旅游扶貧:加快扶貧與旅游的融合,依托原州區紅色經典、古物遺跡、生態景觀旅游資源優勢,結合國家級六盤山扶貧旅游示范區的政策優勢,加快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并推動黃鐸堡鎮南城村、張易鎮大店村、彭堡鎮閆堡村等9個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的鄉村旅游發展,建設鄉村旅游農家樂132戶,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
電商扶貧:促進扶貧與互聯網的融合,將原州區特色產品通過電商營銷手段進行市場開拓和品牌培育,提高“六盤山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暢通六盤山系列農產品的外銷渠道,到“十三五”末,培育壯大2-3家本地電商企業,打造電商體驗店、客戶經濟店5-10家,農村電商5-10家,完成11個鄉鎮級及148處農村電商網店的建設,實現全區電子商務全覆蓋。
光伏扶貧:幫助建檔貧困戶在其屋頂或院內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使貧困戶每年獲得穩定收入,因地制宜開發光伏農業扶貧,利用貧困地區荒山荒坡、農業大棚或實施農業等建設光伏電站,通過土地租金或直接就業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二)實施易地搬遷扶貧工程
以“搬得出、穩得住、發展好、能致富”為目標,按照精準識別要求,堅持群眾自愿、積極穩妥方針,堅持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對部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異地搬遷。一是在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采取小集中、大分散的方式建設移民安置區,重點推動行政村就近集中安置、移民新村集中安置、小城鎮或工業園區安置、鄉村旅游區安置、插花安置和投靠親友等安置方式,改善搬遷對象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完善基本生產生活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二是積極爭取項目政策支持,在重點解決“十二五”生態移民遺留問題的同時,落實部門責任,扶持移民后續產業發展,不斷提升移民安置區社會管理水平。“十三五”期間完成易地搬遷脫貧1.3萬人。
(三)實施就業技能扶貧工程
教育扶貧。全面實施教育脫貧攻堅工程,推動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協調發展。實施第三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提高學前三年入園率。以就近就地入學為重點,爭取在全區實施“9+3”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劃(即9年義務教育、3年免費中職教育),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實施“3+9+3”教育計劃(即學前3年農村免費教育、鞏固提高9年義務教育、3年免費普通高中或者中等職業教育),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向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發放生活補助,實現教育脫貧0.2萬人。
就業培訓。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貧困地區職業技術教育,把職業教育與九年義務教育、成人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整合培訓資源,建成1所職業教育培訓基地,逐步建成結構合理、符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互相融通的職業教育培訓網絡,提高貧困人口的就業能力。
雨露計劃。精準實施雨露計劃,“直補到戶,作用到人”。深入推廣雨露計劃百事通(APP)軟件的應用,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雨露百事通(APP)軟件全覆蓋,使廣大貧困戶通過雨露百事通(APP)軟件及時了解扶貧政策、學習致富技術、申請扶貧資金、增強致富能力。
勞務輸出。緊盯貧困村有技能的勞動力,開辟縣外勞務市場,有組織的向外輸出,鼓勵縣內企業優先吸納貧困村有技能的貧困戶,使其就近就業。保證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掌握1門致富技能,有穩定的從業崗位。
(四)實施生態補償扶貧工程
按照“開發利用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爭取國家生態補償政策,提高生態補償額度,加快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保持移民遷出區應當享受的補助不變,通過技術推廣與培訓,發展林下經濟和文化旅游產業,增加收入,實現生態補償脫貧0.1萬人。
(五)實施政策兜底扶貧工程
切實做好民政兜底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的有效銜接,對農村喪失勞動力的貧困人員利用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兜底方式進行扶貧。按照“應保盡保、分類施保”的原則,引導、幫助農村“五保戶”、城市“三無”和城鄉低保對象等特殊困難群體繳納醫療保險,對相關貧病者分“正在治療”和“因病負債”兩類情況給予救助,從減少醫療費用和解決因病導致家庭收入降低兩端用力,讓生病者看得起病,讓因病負債者減輕負擔,著力從機制上解決因病致貧問題。在救災方面,對因災造成家庭生活困難的群眾及時給予救助,確保受災群眾衣、食、住、行、醫等問題得到解決;在優撫安置方面,對困難優撫對象多渠道解決好其生活、住房等實際困難,對重點優撫對象,每年按時為其繳納醫療保險;在監察方面,督促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保證各項惠農資金按時“放水到田”。到2018年實現低保標準和扶貧標準的“兩線合一”,將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對2.1萬貧困人口實施低保兜底。
(六)實施基礎保障扶貧工程
整合各類項目和資金,大力實施以鄉村道路、安全飲水、能源設施建設、基本農田建設、信息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新修通村公路72公里、村組道路274公里、聯戶道路376公里、生產道路666公里,實現貧困村通達、通暢和產業基地聯村公路全覆蓋。對25644戶進行自來水入戶改造提升,實現所有行政村通自來水,農村安全飲水全覆蓋。對110個貧困村實施263公里動力電改造計劃,建成安全、穩定、優質、低耗供電網絡。新建高標準基本農田48909畝,對79663畝旱改水基本農田實施節水灌溉工程,基本農田質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網絡教學環境明顯改善,信息資源開放共享進一步深化,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整體明顯提升。
(七)實施金融聯動扶貧工程
以金融資金為重點,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一平臺、一模式、一協會、一體系”的金融扶貧機制,按照“財政+金融+產業+扶貧”模式,整合建立“擔保資金池”,注資設立扶貧產業擔?;?,成立政府控股的融資性擔保公司,撬動銀行信貸資金,開展農村土地權證、宅基地證、林權證抵押貸款,為貧困群眾發展產業脫貧提供資金保障。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建立擔?;?,撬動銀行貸款,為貧困戶提供5萬元以內、3年以下、基準利率、免抵押、免擔保的貸款并全額貼息,支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對一般貧困戶,按照生產發展需求和生產經營情況,建立產業擔?;鹩蓳9咎峁?,執行基準利率,為農戶提供5-10萬元的小額信貸支持;對幫扶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培育100戶以上貧困戶持續增收的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給予10-100萬元貸款扶持,加快從事種植養殖業和農產品生產加工,統購統銷貧困村特色農產品,吸納貧困勞動力在基地務工創收,提升種養加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水平,帶動貧困戶的就業增收。
(八)實施社會幫扶扶貧工程
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參與扶貧開發。一是加強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定點幫扶。培養一批優秀村黨組織帶頭人、農村致富帶頭人,每個貧困村培養3名以上致富典型。二是加強閩寧協作和對口幫扶。以“項目幫扶、資金幫扶、人力(教育、科技、醫療衛生)幫扶”為主要措施,繼續加強閩寧協作等各級幫扶單位與貧困村的對口幫扶。三是鼓勵、引導企業參與結對扶貧工作,扎實開展扶資金、扶產業、扶就業、扶信息“四扶”活動。
專欄3??脫貧重點工程 |
1、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新修通村公路72公里、村組道路274公里、聯戶道路376公里、生產道路666公里,建漫水橋64座,改造危房21851戶、危舊院墻109.75萬米,對25644戶進行自來水入戶改造提升,新建高標準基本農田48909畝,對79663畝旱改水基本農田實施節水灌溉工程,在有條件的地方新打機井41眼,對110個貧困村實施263公里動力電改造計劃,確保扶貧開發有效推進。 2、特色優勢產業培育。養殖業:補欄良種基礎母牛3.9萬頭、良種基礎母羊12.8萬只、良種仔豬0.6萬頭、黃羊和黑山羊共4136只、長毛兔(種苗)5.9萬組、生態雞147.5萬只,種多年生牧草11.95萬畝,建設圈棚2.1萬棟,購進生產工具(鍘草機)1.6萬臺,組織合作經濟組織143個;種植業:新建高效農業(日光溫室)8255畝,種植冷涼蔬菜3.9萬畝、地膜玉米19.8萬畝、馬鈴薯17.2萬畝、小秋雜糧9.2萬畝、經果林(枸杞、紅梅杏等)4萬畝、油用牡丹5萬畝、苗木3萬畝、林下種植中藥材2萬畝,組織合作經濟組織50個。 3、環境生態建設。對110個貧困村進行人居環境改善,新建垃圾處理點290處、衛生廁所33720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30299臺、光伏發電10616戶、太陽能路燈2315盞,并對 821公里道路和12037畝莊園綠化。 4、社會事業與公共服務。開展106個自然村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計劃生育設施、文化設施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5、勞動力培訓。對40441人進行勞動力技能培訓。 |
第三章 加快產業升級
為脫貧攻堅和同步小康提供物質支撐
按照“做精一產、做強二產、做活三產”的發展思路,緊密結合固原市“3+x”產業發展模式和原州區現有產業基礎,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增量,優化存量,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以生態高效農業為基礎、新型工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特色產業體系,抓好項目建設,增加有效投資,助推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全面提升全區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一、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
充分發揮清水河流域的自然優勢,以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為抓手,促進馬鈴薯種薯、草畜、冷涼蔬菜等優勢傳統產業提質增效,著力培育循環農業、休閑農業,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為一體的現代農業體系。到2020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7億元,年均增長5%,糧食總產量達到24萬噸。
(一)構建現代農業體系
做優馬鈴薯產業。以打造寧夏種薯產業第一縣(區)為目標,以種薯脫毒化和品種專用化為突破口,建成種薯推廣、淀粉加工和早熟外銷三大馬鈴薯品種生產基地。建立健全馬鈴薯淀粉優質專用品種繁育推廣體系。鼓勵支持不同層次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和中介組織的發展,增強加工、流通對馬鈴薯生產的帶動力,促進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的有機結合,不斷推動本區馬鈴薯產業的協調、健康、快速發展。至2020年,全區種植面積穩定在45萬畝左右。
做精冷涼蔬菜產業。以打造寧南山區冷涼蔬菜第一縣(區)為目標,到2020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8萬畝左右,實現產值20億元。形成官廳—頭營、中河—彭堡2個冷涼蔬菜種植產業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優化和豐富產品品種結構。建立供應、銷售為一體的物流模式。
做強草畜養殖產業。大力推行“種養結合農業循環經濟”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從政策、稅收、土地等方面加強草畜產業扶持力度,新建北京萬家燈火公司萬頭肉牛和澳門澳華牧業公司10萬只肉羊等規?;B殖園區10個,建成500頭肉牛養殖園區60個,優質牧草種植達到46萬畝,到2020年,肉牛、肉羊飼養量分別達到35萬頭和110萬只。
做好循環休閑農業。與相關科研單位合作,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土地集約經營。減少農藥使用,減少化肥投入,實施病蟲害的集中防治,減少農業的污染,保障綠色品質。發展現代休閑農業,建設冷涼蔬菜觀光基地、現代農博園、水上游樂園等,重點打造固原國家閆堡農業公園,促進休閑農業融合發展。發展合作新型經營主體,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促進農民增收。
做特林下經濟。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權有序流轉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林地資源優勢和林蔭空間優勢,積極組織開展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可持續經營,努力發展林下經濟。以林藥種植、林禽和林蜂養殖和森林景觀利用為重點,到2020年,建成5個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2萬畝,林下生態養殖10萬只,培育扶持龍頭企業5家,實現產值2億元。
(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落實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農業示范園、科技示范園、大學生創業園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持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推動草畜、馬鈴薯、冷涼蔬菜、設施農業、小秋雜糧、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提質增效,集中開展品種選育改良、節水灌溉、高效種養、病蟲害防控、加工貯運等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鼓勵科技人員領辦創辦實體和開展有償服務,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推廣。
(三)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穩步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頒證工作,推進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構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為骨干,以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各類社會化服務為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建立教育培訓、規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大力培育職業農民。鼓勵農民通過合作和聯合的方式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大力發展一村一品、村企互動的產銷對接模式,創建農業產業化基地,讓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積極推廣合作式、托管式、訂單式等服務形式,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到2020年,全區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20家,新型經營主體達125家。
(四)健全綜合配套體系
健全農產品物流體系。壯大農產品物流業,基本建成以農業生產資料、農民生活資料和農產品銷售為主“三級(區、鄉、村)專業市場+物流平臺+物流信息網絡”,力爭到2020年,培育1-2家輻射西北地區,收入過億元的大型知名第三方現代農業物流企業。
打造農產品品牌。認真執行國家、自治區級名牌農產品標準,抓好農產品質量認證,打造冷涼蔬菜、牛羊肉、小雜糧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品牌。到2020年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分別達100個以上,新創自治區級以上知名農產品品牌5個以上。
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加大節水灌溉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大力推廣適宜山區作業微型多功能耕作機。到2020年,全區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0%以上。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抓好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生產過程、包裝標識,推動“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健全病蟲防治、疫病防疫服務體系,形成覆蓋區、鎮、村的三級服務體系。
建立農產品信息化平臺。建立農副產品價格預警制度,設立農副產品供求信息采集點,完善健全數據庫,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指導農民優化產業結構。
做好農民培訓服務。深入開展農民增收教育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培訓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骨干農戶。
專欄4??農業重點工程 |
1、馬鈴薯產業。建設馬鈴薯種薯繁育中心6000㎡,新建馬鈴薯生產基地、馬鈴薯保鮮貯運基地、節水灌溉示范基地、馬鈴薯機械化作業核心示范基地、循環利用技術示范基地、馬鈴薯精深加工基地和馬鈴薯優良品種展示基地。 2、冷涼蔬菜產業。建設萬畝冷涼蔬菜基地4個,千畝冷涼蔬菜基地8個,開展設施溫室改造,新建綠色有機蔬菜標準園、蔬菜保鮮預冷庫和蔬菜育苗中心。 3、肉牛產業發展。開展標準化規?;B殖基地建設,發展5-49頭肉牛規模養殖示范戶1萬戶,培育50-299頭肉牛養殖家庭牧場100家,新發展300頭以上肉牛養殖場50個;開展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新建30平方米黃牛冷配改良點20座,以“見犢補母”方式補貼基礎母牛5萬頭(每年1萬頭),引進良種基礎母牛1萬頭,建設良種母牛信息管理平臺1個。 4、肉羊產業發展。開展標準化規?;B殖基地建設,發展30-200只肉羊養殖戶1萬戶,培育200-500肉羊養殖家庭牧場100家,1000只以上肉羊養殖場30個;引進良種肉用種公羊200只,基礎母羊繁育擴群100000只;建立黑山羊飼養基地150畝,引進黑山羊新品種,飼養黑山羊2000只。 5、優質牧草地基建設。新建優質牧草種子繁育基地1萬畝,苜蓿集中連片示范種植10萬畝,規?;N植40萬畝;完成青貯玉米示范推廣20萬畝,優質牧草新技術示范推廣10萬畝,新建飼草料加工廠1個;新建飼草料加工廠1家,完成玉米青貯25萬噸,完成包膜青貯5萬噸。 6、林下經濟建設項目。在地勢平緩、立地條件較好的林區套種以黃芪、柴胡、板藍根、金銀花等為主的中藥材2萬畝,發展生態雞、野豬、梅花鹿等林下養殖10萬只。 7、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流轉土地20000畝,建設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一處,實現土地高效集約化利用。 8、現代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建設現代化農業綜合示范園2個,面積3000畝。其中:建設現代化智能連棟溫室4座,高標準日光溫室986棟,主要生產綠色有機瓜果類蔬菜。 |
二、著力發展新型工業
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突出工業園區集聚效應,以清水河工業園區和圓德慈善產業園為載體,以新能源、輕工產業、特色農產品加工為引領,加快發展馬鈴薯加工、中藥材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等戰略新興工業,適度發展鹽化工產業,盤活存量、擴大增量、做強總量,著力打造億元級新能源產業以及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以企業為主體,圍繞“五優一新”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新技術新工藝應用,提升產品競爭力,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逐步形成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的現代新型工業體系。到2020年,工業增加值達到23億元,年均增長10%。全區規上企業達到35家、億元以上企業達到10家。園區入駐企業達到160家,實現產值15億元。
(一)突出工業園區集聚效應
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借助鹽化工產業園、西蘭銀物流園、輕工產業園的現有承載能力,篩選包裝一批農副產品加工、紡織服裝、機械制造等大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區內外企業家入園創業。提升清水河工業園區、圓德慈善產業園及輕工產業園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努力適應“大企業、大投資、大產出”的承載需要,把園區建成項目投資的集聚地、經濟發展的新載體、城市化進程的助推器、新型工業化的主戰場。
清水河工業園區。改造提升基礎設施,建設中型污水處理廠1座、中型封閉式垃圾中轉站1座及供暖設施。重點發展農副產品資源精深加工、現代商貿物流和倉儲配送、汽車銷售與服務。
圓德慈善產業園。擴建長城梁區,配套完善冬至河區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中型污水處理廠1座,中型封閉式垃圾中轉站1座及供暖設施。重點發展機械加工、新型材料生產、農副產品深加工、鹽化工園區下游產品等適合城郊發展的項目。
(二)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依托豐富的優勢特色產品資源,重點發展馬鈴薯加工、中藥材加工等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通過項目建設、技術改造、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對優勢產業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促進優勢產業高端化發展,打造產值過30億元的特色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馬鈴薯加工。全面實行資源優勢整合,對規模在1萬噸/年以下的淀粉加工企業實行關停并轉,對1萬噸/年以上的實行優勢組合,組建企業集團,全面提升馬鈴薯淀粉加工能力和水平,按照一園(區)一企業集團、一集團一提升的方式,運用國際先進設備和技術改造現有企業,實現資金、人才、設備的高度集中,打造固原綠色馬鈴薯產業品牌,力爭2020年末馬鈴薯加工業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
中藥材加工。依托六盤山區得天獨厚的中藥材資源優勢,以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中藥材提取、中藥飲片為重點,加快產品研發生產,推進企業加快升級改造,加快中藥、保健等產品生產加工發展,積極推行種植基地GAP認證和“公司+基地+農戶”生產,支持六盤山藥業及明德中藥飲片公司等企業與國內知名醫藥企業合作,提升中藥材加工水平,延伸產品鏈條,把原州區打造成寧夏南部生物醫藥研發生產基地和應用實訓進修基地。
(三)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新能源。重點發展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沼氣發電,積極推進煤層氣開發,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重點建設張易、彭堡、寨科等風力發電項目和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到2020年,使全區風電發電規模達到50萬千瓦以上、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裝機達到20萬千瓦以上。
新材料。集中精力培育壯大光伏新材料、電子信息材料、特種合金材料和非金屬材料,推進鋁鎂合金和終端鋁鎂制品生產,鼓勵和支持開發高性能鋁鎂合金材料生產技術,發展汽車、船舶用鋁鎂合金及建筑型材、食品、醫藥包裝用鋁鎂產品。積極開發多晶硅切片及電池、薄膜電池、太陽能光伏玻璃等產品。
制造業。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裝備、電動自行車、專用設備及零部件制造、農產品加工機械制造和關鍵基礎件。配合風電項目建設的風電設備、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以及配套機械加工等裝備制造企業,鼓勵已初具加工能力的制造業通過技術改造提升生產加工水平,擴大固原邦德電動車廠、鑫誠防盜門廠等企業的生產規模,在農機修配、加工改型方面實現突破。加快招商引資,引進太陽能熱水器等民用設備。
(四)適度發展鹽化工產業
依托豐富的巖鹽、煤炭、石灰巖等資源優勢,以氯化鈉(固體鹽和鹵鹽)為基本原料,重點發展以燒堿、純堿、電石乙炔、聚氯乙烯樹脂、煤炭初級加工產品五大系列為主導產業的鹽化工緊密產品鏈,并向下游延伸生產甲烷氯化物、環氧丙烷、TDI、MDI、氯乙酸、氯化高聚合物、氧化鋁、氯化磷等多種重要化工品。
專欄5??工業重點工程 |
1、清水河工業園區中小企業創業園項目。分辦公、后勤保障、科技孵化、生產加工和倉儲五個功能區,規劃用地700畝,建筑面積11.5萬平方米。 2、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引進年產脫水蔬菜1萬噸及年外銷蔬菜2萬噸的企業4家,馬鈴薯深加工企業4家,牛羊肉加工廠1家,配套建設水、電、路及綠化等附屬設施。 3、枸杞深加工項目。建設年深加工枸杞干果1000噸,以及派生產品枸杞咖啡、枸杞精粉沖劑、枸杞奶茶、枸杞速溶茶等產品生產所需配套的廠房、道路、水、電、蒸汽、環境保護、交通運輸設施。 4、馬鈴薯薯片薯條加工及全粉生產項目。新建年產5000噸馬鈴薯薯片、薯條、全粉生產線,加工轉化鮮薯10萬噸。 5、脫水蔬菜深加工項目。建設年產5000噸葉菜類脫水蔬菜加工生產線。 6、牛羊肉深加工項目。建設牛羊肉屠宰加工生產線,包括牛羊的屠宰加工、骨髓綜合加工、臟器綜合加工、血液提取生物激素等技術。 7、華電新能源300MW風力發電項目。安裝150臺單機容量2000kW風電機組和150臺箱式變壓器,新建1座330kV升壓站,架設15回35kV集電線路。 8、光伏發電站建設。新建年發電量為5575萬KWH的太陽能發電站。 9、裝備制造及農業機械加工項目。開設光伏、風力發電設備設施制造和生產、農用機械設備加工生產線。 |
三、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順應消費結構升級換代、消費需求多元化發展趨勢,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積極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提高服務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力爭到202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81億元,年均增長8%。
(一)優先發展文化旅游業
作為綠色發展、開放帶動、扶貧開發等戰略的重要著力點,把旅游業放在帶動原州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產業放在突出位置。到2020年,全區實現接待游客總人數達到150萬人次以上,旅游業總收入達到9億元以上,旅游創收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以上,旅游業成為原州區支柱產業,約18%以上的當地居民直接間接受益于旅游業,旅游在扶貧中發揮重要作用。
樹立“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以打造全域旅游為發展方向,以全景化建設、全時化消費、全產業融合、全民化共享為基本要求,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以避暑休閑為主線,以轉型升級為重點,以開放創新為動力,強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實施沈家河鄉村旅游度假區、須彌山石窟景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工程,全力打造生態旅游、避暑休閑旅游、民俗風情旅游等特色旅游品牌,形成要素齊全、功能完善的旅游服務體系,創建寧夏生態休閑旅游示范區,積極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傾力打造“六盤山旅游”金字品牌,筑牢“絲路古韻,清涼世界”的旅游形象,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旅游為主導的經濟結構,使旅游業成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到2030年,基本建成全國全域旅游示范縣(區)。
優先發展文化旅游觀光。依托國家級六盤山扶貧旅游示范區生態環境優勢,突出避暑休閑主題,發展清涼度假游,打造“高原綠島”、“清涼世界”旅游品牌;活化歷史人文資源,加快須彌山石窟景區、開城安西王府發掘遺址景區、戰國秦長城景區及固原古城景區等開發建設,發展古跡攬勝游,進一步提升固原人文旅游的國內外影響力;進一步挖掘原州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紅色生態游,打造青石嘴紅軍長征戰斗紀念碑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絲路文化,加快固原文化產業城等項目建設,積極申請古絲綢之路文化遺產。
積極發展鄉村度假游等新型旅游業態。大力支持農戶和社會力量圍繞景區景點和城鎮周邊,建設一批田園意蘊充盈、服務特色突出、建筑風格各異、活動內容豐富的星級農家樂和農家賓館。推廣“農莊變景區、農家變客房、(農副)產品變(旅游)商品、農民變導游”的鄉村旅游模式,引導并支持社會力量開發一批鄉村旅游景區(點),力爭到2020年,建成5個鄉村旅游特色村,60家三星級以上農家樂。積極開發自駕游、健康游、商務游等新業態,大力發展研學考察、戶外運動、婚慶度假、工業旅游等特色旅游。
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堅持重點布局、串點成線、聯線成面的原則,加強統籌全區文化旅游資源與自然景觀資源,實施景區聯動、優勢互補,開展全域一體綜合開發,著力構建“三山一水雙溝四城區”為組團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
專欄6??“三山一水雙溝四城區”為組團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 | |
“三山”:須彌山、禪塔山、東岳山。須彌山,開發沿線歷史古跡、生態景觀、溝谷洞穴、丹霞地貌等資源,加快發展以古絲路文明為內容的特色文化旅游,再造神秘須彌山文化旅游新板塊。禪塔山,開發集生態、休閑、觀光為一體的丹霞旅游勝地,北接須彌山,南通火石寨。東岳山,開發以關隴文化、宗教文化、生態休閑為內容的地域文化旅游。 “一水”:清水河。發展以湖泊濕地、古城觀光、體育休閑、養生鍛煉為載體的休閑觀光旅游,全力將清水河打造成為流經固原山城的秀美畫廊、城市精魂。 “雙溝”:疊疊溝、水溝。力爭用3—5年時間,將之建成大六盤文化旅游經濟圈富具特色的生態旅游休閑“雙溝”。 “四城區”:老城區、新區、西南新區、開發區。老城區重點發展都市休閑、商務會展、餐飲住宿、演藝娛樂、網絡創意等業態,將之建設成為寧夏南部重要的區域性商務會展中心、體育運動休閑中心和陜甘寧革命老區富具魅力的特色文化示范區和寧南文化旅游休閑消費集中區;新區重點發展教育科技、公共文化、休閑觀光等業態,集中打造寧南政治文化中心;西南新區、開發區重點發展研發設計、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演藝娛樂等業態,集中建設一批大型文化旅游綜合體,打造六盤山區現代文化中心。 | |
專欄7??旅游重點工程 | |
1、開城遺址揭露展示及博物館建設。設立展覽區、仿蒙習俗住所、娛樂區、信息服務區、回廊、車輛停放區及成吉思汗和蒙元祭祖臺??偯娣e9200平方米。 2、禪塔山生態旅游區建設項目。建設規模6000公頃,建設山門1座、停車場5處、標識牌200個、度假村1處、森林小木屋50個、景區水源1處、環保廁所3處、垃圾處理裝置1個。 3、西海子生態旅游文化園。規劃范圍20平方公里,規劃建設大店古街農家樂餐飲區、家庭農場采摘區、西海子高峽平湖觀光區、八道溝療養區、沖浪(冬季滑雪)文體娛樂區和冰溝原始森林體驗區6個功能區。 4、須彌山景區提升工程項目。重點打造序景區、絲路風情體驗區、黃鐸堡古軍事文化體驗區、羊圈堡風情區、須彌世界景區、須彌山石窟文物保護區、佛教文化博物館、須彌佛學院、須彌素齋餐飲中心、須彌湖休閑自駕游度假區和禪塔山生態保育區11大功能區。 5、西海子旅游景區開發。開發建設西海子旅游景區,建成集避暑、旅游、休閑于一身的旅游景點。 6、東海子(朝那湫)生態休閑旅游文化園。規劃范圍30平方公里,規劃建設親水設施區、度假酒店區、農業體驗區、農家樂、露營區和文化管理區等。 7、大營城旅游開發項目。項目占地22.5畝,建筑面積14000平方米,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原城墻復原和原城內建筑復原,開展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標識牌、環保廁所及垃圾處理等工程建設,同時改造當地居民房屋等。 8、云霧山生態旅游開發項目。建設云霧山森林公園,依托云霧山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發展休閑度假生態旅游,配套建設游客服務區、娛樂區和農家樂,同時改造當地居民房屋,使其成為集文化、休閑、運動、旅游、商業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區。 |
(二)創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以促進服務業與農業、工業在更高水平上有機融合為導向,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細化專業分工,提高創新能力,增強服務功能,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中高端延伸發展。
現代物流業。加強物流通道建設。重點推進寶中鐵路二線,固原火車站客貨站改建、固原六盤山機場二期擴建、銀昆高速固原過境段(南坪—高寨塬)等項目建設,善交通基礎設施,構建區域性“公路+鐵路+航空”多項式聯運樞紐。加快物流園區和物流體系建設。強化西蘭銀綜合物流園區、清水河物流園區、火車站貨運物流園區、鹽化工物流園區建設,扶持建設一批區域化、專業化的批發交易市場和物流配送系統,發展完善全程冷鏈物流體系,重點培育規?;孽r活農產品配送中心。實施“物流快遞下鄉”工程,推進“萬村千鄉”工程向雙向購銷、物品配送、質量追溯的“物流連鎖超市”轉型,培育和構建全覆蓋、多層次、多功能的城鄉商貿物流服務體系。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大力實施“互聯網+物流業”行動計劃,推行“有形的物流園區+無形的物流電商”新模式,建設原州區信息發布與交易中心和農產品信息收集中心,提升物流信息管理和服務水平。積極搭建六盤山電子商務門戶平臺,每年培育壯大2—3家本地電商企業,實現蔬菜、小雜糧、旅游商品等產品的線上交易。到2020年,培育1個電商孵化園,實現鄉鎮、行政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全覆蓋。把原州區打造成寧南地區重要的物流節點和商貿物流重區。
金融服務業。優化金融組織生態環境。積極爭取區內外銀行、保險公司、證券機構、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在原州區設立分支機構。鼓勵金融創新,搭建中小微金融服務平臺,努力緩解中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瓶頸”。鼓勵縣域金融機構在鄉村增設基層網點和分支機構,密布ATM機、POS機等結算設備,實現金融基本服務對鄉鎮的全覆蓋。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鼓勵企業采用知識產權、倉單、商鋪經營權、商業信用保險單等無形資產進行抵押、質押、貸款。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資產重組、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
節慶會展業。拓展會展資源,壯大市場主體,培育品牌展會,積極探索“政府推動、企業為主、市場運作”的會展業發展模式,辦好六盤山冷涼蔬菜節、須彌山石窟文化旅游節、房車展和貿易洽談會、投資洽談會、商品展銷會等各種節慶展會,帶動旅游、購物、住宿、餐飲、交通等服務業健康發展。
信息服務業。全面提高傳統產業信息化水平,發揮六盤山熱電廠等企業推進信息技術深化應用的示范作用,加快推廣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制造和企業管理系統及資源管理系統等信息系統工程應用,全面推進固原經濟技術開發區信息化建設、煤炭工業信息技術應用、原材料工業信息化建設,努力推廣消費工業信息技術應用,提升電力工業信息化水平。穩步推進網絡增值服務,加快發展以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物流服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文化娛樂、新聞、體育等為主體的網絡服務業以及以系統設計、硬件設備、軟件平臺、信息資源開發為主體的計算機應用服務業。
(三)積極發展生活性服務業
以信息化、網絡化、便利化為導向,推動生活性服務業拓寬服務領域,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商貿住宿餐飲業。發展特許經營、網絡營銷、電子商務等現代經營模式,調整商業結構、豐富產業業態。培育大眾住宿餐飲品牌和商務快捷酒店,鼓勵發展中高端星級酒店,促進住宿餐飲業連鎖化、網絡化、集團化、品牌化發展。開展食品認證,創建地方餐飲標準體系并加以評星,將菜品標準化,實現菜品生產工業化,推進地方餐飲產業化。構建城鄉一體化商貿流通體系,著力抓好農貿市場、標準化菜市場、菜籃子連鎖超市、農超對接等民生工程。
房地產業。提升住宅開發品質,加快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老城區“城中村”、老舊小區改造步伐,全力提升城市形象。加強宣傳促銷,實行優惠貸款政策,加大對自住性住房和改善型住房消費以及外來群體購房置業的支持力度。鼓勵農民進城購房,對購房農民實行戶口轉換,并享有與普通市民同等的接受基本公共服務等的權利,對其自愿退出宅基地及其房屋,政府給予適當的購房補貼。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調整房地產開發結構,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地產、綠色生態地產、養老養生地產、教育地產、園區地產等。
城鄉社區服務業。加快構建社區服務、家政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醫療服務等社區便民服務業體系,大力推進“社區雙進”、“三便民一推動”、“農超對接”等工程,打造“51015”商業生活服務圈,優先發展連鎖超市、便利店、標準化菜市場等基本業態,重點發展家政服務、養老托幼、病患陪護等基本服務,鼓勵發展家庭教育、心理咨詢、母嬰護理等特色服務。加快推進農村服務業發展,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現代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工程,構建城鄉一體化商貿流通體系,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渠道,方便群眾生產生活。
專欄8??服務業重點工程 |
1、農副產品產業物流園建設。建設12800平方米農副產品加工交易中心,6480平方米冷藏、倉儲中心。 2、固原市馬鈴薯特色農產品出口物流港(交易中心)建設。新建農產品交易商鋪、保鮮冷藏庫、檢測中心、加工包裝車間、交易大棚等51895㎡,完善配電系統、水源工程及其它配套工程圍墻、隔斷、場區道路工程等。購置螺桿式壓縮機、蒸發式冷凝器、冷藏運輸車輛、分級包裝、計量包裝等設備130臺套。 3、三營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項目。建設集農副產品批發、銷售、商鋪開發為一體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總面積18000平方米11棟商鋪)。 4、通用航空器展銷中心建設。建設通用航空器展銷中心,展銷大廳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以純進口銷售成機起步,訂單式采購,小范圍代理出售,依托通用飛機組裝廠、維修廠,開展售后服務。 5、固原市原州區二手車交易市場。新建占地500畝,集車輛銷售、檢測、評估、裝飾、維修與保養于一體的大型車輛交易市場。 6、綜合服務汽車城建設。建設占地500畝,集汽車銷售、維修、美容等綜合服務為一體的汽車城。 7、五金機電城建設項目。建設4萬平方米的五金機電銷售市場。 |
四、全力爭取項目資金
投資是助推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要堅定不移地抓好項目投資工作,夯實發展基礎。
增加有效投資。結合原州區實際,契合市場主體,對標國家政策導向,爭取實施一批投資有效益、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的產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發揮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注重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功能,探索實施PPP模式,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舊城改造、市政設施、民辦教育、民辦醫療、社會化養老服務等領域,激活民間投資。
抓好項目建設。建立項目責任清單,繼續落實領導干部項目包抓責任制。對謀劃的7類455項“十三五”項目,要再研究、再論證、再完善,在此基礎上梳理編制近三年滾動投資計劃,并加強主動對接,爭取80%以上的項目列入國家和區、市項目盤子。
第四章 堅持改革開放
為脫貧攻堅和同步小康注入新的活力
對標中央和區、市出臺的改革方案,及時跟進配套措施,向改革開放要動力、要活力,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脫貧攻堅進程、實現同步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一、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三管齊下”,在放權上求實效,在監管上求創新,在服務上求提升,把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向深入,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政府工作,建設服務型政府、效能政府,促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
創新投融資模式。加快完善原州區投融資平臺功能,支持投融資平臺加強與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合作,深化新型城鎮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等方面的融資合作,不斷加大政策性資金對固定資產投資可持續增長的貢獻力度,對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生態環保、農林水利、市政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重點領域,政府可通過投資補助、基金注資、財政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給予支持和扶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政府投資項目,充分發揮社會資本項目建設和管理的能力,探索政企合作新模式,進一步建立健全區政府與企業合作(PPP)機制,針對經營類、準經營類和公益類等不同的政府投資項目,探索實施政企合作的不同路徑。
深化簡政放權改革。提高政府效能,建立健全“三個清單”和“一站式”服務,打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梗阻,推進作風建設新常態。繼續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工作,出臺文件取消、下放、調整、承接相關的行政審批事項,推動行政審批事項縮短和審批效率提高,及時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對行政審批事項和目錄外審批事項開展清理工作,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全部納入區政務服務中心和各分廳辦理,實行“一門受理、并聯審批、限時辦結”,對行政審批批后監督檢查的方式、程序和內容作出明確規定,切實加強對行政審批的監督管理,逐步推行網上審批辦理。努力建設行政審批事項設置科學、審批環節簡單、行政成本低、投資環境優、企業負擔輕、人民服務滿意的簡政放權示范區。
優化政府服務水平。健全重大事項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機制,進一步推進政府信息公開、辦事公開,加強電子政務建設,通過互聯網+政務,逐步構建實體政務大廳、網上辦事大廳、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相統一的公共服務平臺,使審批更加簡便,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多樣化服務,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以透明高效的政府服務換取更具活力的市場和更強勁持久的發展動能,更好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努力解決“誰來投”、“怎么投”的問題,著力打造運轉高效的投融資平臺,拓展規范、穩定、透明、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地方政府投融資體系,并通過構建新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為城鄉發展與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農村金融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金融機構輻射鄉村工程,逐步完善全區農村金融服務設施建設,建設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和產品,試點開展“三權”抵押業務,擴大融資抵押范圍,加快組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推進農村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試點,探索建立合作性村級融資擔?;?,加快全區馬鈴薯、冷涼蔬菜、草畜產業等重點農業風險防控基金籌備,用于增強種(養)殖企業(戶)和農產品加工企業抗市場風險能力,促進全區農產品的健康穩定發展;加強對現代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進一步拓寬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特色園區和專業合作社的投融資渠道,帶動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鼓勵引導農業人口進城落戶,把原來在農村的宅基地退出來復墾為耕地,用農村的復墾指標通過占補平衡、增減掛鉤置換城市、城鎮的建設用地指標,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提高。同時,結合“十三五”移民搬遷,成立農業經濟綜合服務中心(合作社),解決進城農民土地耕種問題。
三、深化社會體制改革
落實戶籍制度改革,著力解決農民工社保、住房和子女就學等問題。依法規范農民工的勞動關系,切實保障農民工平等就業、勞動報酬、社會保障、職業安全等基本權益。創新社會幫扶機制,拓展同國家、自治區、固原市定點幫扶單位和福建等扶貧協作的廣度和深度。積極穩妥推進文化、科技、教育、醫療、體育等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根據社會功能定位,劃分不同類別,實施不同的改革和管理政策,使城鄉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四、構建區域協作格局
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抓住寧夏建設重大機遇,努力構建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格局。
加快引進來走出去。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強化簽約項目跟蹤服務,大力實施引進央企入原、民企入原、外企入原“三個入原”行動計劃,力爭五年引進國內500強企業5家以上。進一步鞏固經貿文化交流、閩寧對口協作等活動成果。鼓勵特色餐飲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區外甚至境外開設分公司或建設產業基地。引導冷涼果蔬進入港澳及中東等地區,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開拓市場。
加強交流合作。采取柔性引才與剛性引才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繼續深化與江蘇、北京、深圳等學校的教育交流合作,與上海長海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等醫療機構的對口幫扶合作,積極互派人員交流學習。與部分區內外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建立科研合作機制,為提升產業科技含量提供技術支撐。
強化文化旅游合作。加強與周邊地區的文化交流,建立與沿黃地區旅游市場的捆綁合作關系,加強與平涼崆峒山、會寧會師樓等周邊毗鄰景區合作,推行旅游聯票銷售,推動原州區文化旅游產業快速發展。
第五章 堅持協調發展
為脫貧攻堅和同步小康奠定堅實基礎
以固原市列入全國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為契機,依據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充分發揮原州區作為固原市核心區優勢,按照集約發展、統籌發展、和諧發展基本要求,科學謀劃城區、鄉鎮與村莊三級空間發展格局,加快舊城改造、中心鎮、農村道路等建設步伐,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提高原州區空間利用效率和整體競爭能力。
一、加快核心區城鎮體系建設
(一)提升城區發展水平
配合固原市政府加大對城區的改造升級,推動老城區、新區、西南新區3個城市功能片區合理分工,更新城區發展功能,完善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區風貌改造,改善城區發展環境,實現產城融合,切實增強原州區對周邊的吸引力和服務能力。到“十三五”末,中心城區人口達到約34萬人,城區建設用地面積39.1平方公里,城區發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城區重點基礎設施建設。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自治區衛生城市和雙擁模范城市建設為目標,積極配合固原市,重點實施城市道路、供水、管網、公園綠地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展主次干道和斷頭道路暢通工程、綜合管溝建設和綠化美化為主的景觀改造工程,完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城區“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國家試點,完善城區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用水系統。
城區風貌改造。加快推進舊城改造工程。老城區要著力規劃改造建設特色商業街、商務區和住宅區,使之成為輻射周邊的區域性商業中心。落實城區“屬地管理”的主體責任,重點實施古雁街道、南關街道、北塬街道和開城、官廳實施棚戶區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項目。城市建筑和文化要突出山城特色和古城特色,按照綠色低碳的要求致力于城市環境建設。加大城市衛生環境建設與管理力度,建設一批星級公廁,成為國家園林城市、衛生城市、旅游城市和西部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城市,使城區因“絲路古城”而蜚聲海內外。
努力打造綠色城區: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區發展,構建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大力推進節水、節地、節能、節材和環保城鎮建設,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業進入,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資源,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控制總量,提高效率,推動分布式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的多元化和規?;瘧?,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實施綠色建筑行動計劃,大力推廣綠色建材,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改善城區的步行、自行車出行條件,倡導綠色出行。完善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加強城鎮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實施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地下管網改造等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二)培育特色小城鎮
特色小城鎮建設。小城鎮建設要以區域增長極的培育為重點,與加快新農村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戰略相結合,在城鎮功能上,形成功能互補又各具產業特色的城鎮,著力打造以三營小城鎮、黃鐸堡旅游小城鎮、張易商貿物流小城鎮等為重點的小城鎮。按照產城融合的原則,進一步促進其特色農業、加工制造業、商貿流通及旅游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完善建制鎮功能,增強小城鎮建設的經濟基礎與發展動力,推進城鄉共建、產業發展、基礎設施、要素配置和公共服務“五個一體化”,每年提升改造1-2個特色小城鎮。按照現代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要求,堅持緊湊集約、綠色高效的發展原則,促進資源向中心鎮配置,不斷增強中心鎮集聚發展能力,提升各城鎮的內在品質,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進人口向重點城鎮集聚。
(三)建設美麗鄉村
專欄9 中心鎮發展規劃 | |||||||
鄉鎮 | 現狀 | “十三五”發展規劃(人、平方公里) | |||||
名稱 | (人、平方公里) | ||||||
鎮區常住人口 | 建成區面積 | 鎮區常住人口 | 建成區面積 | 產業發展定位 | 建筑風格 | 市政工程 | |
三營鎮 | 20000 | 3 | 30000 | 4.5 | 商貿流通 | 明清 | 集中供熱、污水處理 |
黃鐸堡 | 3500 | 0.58 | 10000 | 1.5 | 旅游型 | 漢唐 | 供排水 |
頭營鎮 | 2200 | 0.5 | 10000 | 1.5 | 鑄造、釀酒、農副產品 | 不限 | 供排水 |
彭堡鎮 | 2000 | 0.42 | 6000 | 0.9 | 農業經濟、商貿經濟 | 不限 | 供排水 |
張易鎮 | 2400 | 0.6 | 10000 | 1.5 | 建材、馬鈴薯為主商貿型 | 不限 | 供排水 |
開城鎮 | 2650 | 1 | 7000 | 1.01 | 商貿旅游型 | 不限 | 供排水 |
對全區零散分布村莊進行調整,加快鄉村生產要素和人口向自然條件好、沿路、沿河村點集中,實施一批美麗鄉村建設專項工程,每年重點打造4-5個美麗鄉村,五年改造危房14595戶。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新建改建鄉村143公里,村組道路(新、改建)387公里,聯戶道路470公里,生產道路838公里,自來水入戶改造提升29173戶,機井建設113眼,高標準農田建設72966畝,節水灌溉84881畝,動力電入戶改造335公里。繼續推進主干道路“大整治大綠化”工程,開展城鄉環境臟亂差治理活動,逐步推行農村垃圾“村收集、鎮(鄉)運輸、區處理”的村容村貌管理新模式,實現村莊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風尚美,為農民建設美麗幸福家園。
專欄10??城鄉建設重點工程 |
1、棚戶區、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37個片區,改造住戶32860戶,改造面積485.24萬平方米。 2、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固原市餐廚垃圾處理工程、道路及人行道改造、原州區農副產品、活禽交易、糧油市場及二商業街北段改造項目,新建垃圾中轉站、公廁、小型停車場、集中供熱站、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填埋場、天然氣戶戶通和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重點項目。 3、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在三營、頭營、張易、黃鐸堡、彭堡、開城、寨科等鄉鎮繼續開展小城鎮建設,主要進行城鎮道路、排水、人行道硬化、綠化、供熱等基礎設施建設。 4、美麗村莊建設。每年建設4個美麗村莊,進行道路、排水、給水、環境整治、綠化、亮化等。 5、公園綠地。新建東岳山及延伸段森林公園、九龍山森林公園和中莊河森林公園。 |
二、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適度超前”的發展思路,突出以提高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為重點,不斷增強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礎保障能力,努力為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提供堅實的硬件支撐,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構建“三位一體”的綜合交通體系
完善空港、鐵路、公路“三位一體”的交通運輸網絡,不斷提高道路等級,改善車輛通行條件,構建“內外聯通、鄉村通暢、公交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網絡格局,構筑空間發展整體框架。
航空方面。爭取建設固原六盤山機場二期擴建工程,提高機場飛行區等級條件,由4C提高至4D。完善與銀川、西安、上海重慶的航空樞紐航線,開通固原至北京、廣州、烏魯木齊等國內直飛航線,拓寬空中絲綢之路。
鐵路方面。爭取實施寶中鐵路二線,固原火車站客貨站改建項目,貫通固原至銀川、石嘴山的城際鐵路,爭取實施原州區至慶陽鐵路,接入銀西高鐵的客運線路,爭取實施固原至蘭州的高鐵項目,實現固原到銀川、西安、蘭州三市的便捷網絡。
公路方面。“五縱五橫”的公路網絡體系,爭取建設(改造)固原-王洼-慶陽高速聯絡線和G85銀川—昆明公路中原州區高臺-彭陽縣高寨2條高速公路,S101線原州段、三營-須彌山、三營-寨科3條一級公路,9條(縣道)二級公路,37條(鄉道)三級公路,118座漫水橋,形成各鄉鎮到市區一小時交通圈;濱河路與旅游道路,實施沿清水河、東至河兩條支流產業核心區為主的濱河路建設和綠化亮化工程,修建連通東馬廠、水溝林場、西海子、疊疊溝、馬東山、須彌山等主要旅游景點、旅游支線道路建設。
專欄11??道路交通設施重點工程 |
一、航空 1、固原機場擴建工程。配合協調擴建固原機場,新建3個機位站坪,新建5個機位停機坪19760平方米,新建聯絡道211米,開通固原至廣州、至烏魯木齊等國內直飛航線。 二、鐵路 2、寶中線新增第二線及固原火車客貨站改擴建項目。配合協調第二線基本走行既有線右側,新建正線長度431 公里,其中固原段102公里,開站24處。 3、固原至慶陽高鐵。配合協調建設高速鐵路250公里。 4、固原至蘭州高鐵。配合協調建設固原至蘭州高速鐵路340公里。 5、石嘴山至固原城際輕軌項目。配合協調建設,線路全長410公里,中寧南至固原段長190公里。 三、公路 6、固原-王洼-慶陽高速聯絡線。配合協調建設固原至王洼-慶陽高速鐵路、公路聯通線。 7、固原-涇源六盤山鎮-平涼-慶陽高鐵。配合協調建設固原-涇源六盤山鎮-平涼-慶陽高鐵50公里。 8、G85銀川—昆明公路原州高臺至彭陽高寨段。配合協調建設全長112公里,高速公路24.5m,瀝青混凝土路面。 9、一級公路。寨科經炭山至潘家堡公路、S101線固原段、G309中河至固原段共升級改造一級瀝青路145公里。 10、二級公路。升級改造寨科經三營至須彌山公路(S311)、寨科經固原經張易至隆德公路(S203線)、固原沿西山畔公路、中河至海原公路、高紅至孫家河沿東山畔公路、程兒山沿沈家河至西大路公路、官廳關堡臺至頭營公路等二級公路。 |
(二)穩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以建設節水型社會為目標,深化治水用水體制機制改革,構建政府主導、市場調節、公眾參與的水安全保障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優化水資源配置,統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提高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推進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粗放用水向集約用水轉變,以水安全保障經濟社會生態發展安全。“十三五”期間,重點爭取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項目,促進原州區雨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開發與保護并重,保障水資源安全。統籌開展水資源調控、節水、供排水、污水處理、中水回用、防洪抗旱、水環境、水生態等工程建設。加快建設清水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爭取實施六盤山水資源高效利用等重點工程和農村飲水安全提質增效、揚黃灌區現代化改造與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等重點工程。因地制宜建設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加強飲水水源地保護,嚴格控制水功能區排污總量,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因地制宜恢復和建設城鄉水域,基本建立起較完善的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新建張易上灘、河川喬家溝、楊忠堡等重點水庫水源工程20座,完成沈家河、寺口子等重點水庫提升改造工程。完成大營河、雙井子溝等4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河道58.5公里,完成山洪溝治理工程48處,治理溝道500公里。完成里溝、宋洼等9處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8平方公里,完成坡改梯10萬畝,新建北洼等17座骨干壩,財溝灣等15座中小型淤地壩,完成骨干壩、淤地壩維修工程98處。完成固原東部農村飲水重點工程、十一泵站后安全飲水工程等35處農村安全改造提升工程。
開源與節流并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嚴格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全面推進農業節水。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國土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節水項目建設,配套完善量水設施。深入推進工業節水。設定工業項目水耗準入門檻,嚴控高耗水項目建設。積極推進以生活節水為重點的服務業節水。推廣普及節水器具,新建建筑全部采用節水器具,既有建筑加大更新改造力度。加大非常規水綜合利用。再生水、苦咸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區域水資源利用計劃。加大庫壩窖池新建、加固改造建設力度,綜合利用雨水資源。
新建固海擴灌南城拐子支泵站改造和引黃入固等引提水工程2處。完成西山畔貧困片帶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12處,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8萬畝。新建馬園、蔣河等高標準農田建設29處。
建設與管理并行,發揮水工程使用效益。強化水資源調配。健全水資源統一調配機制和取用水申報備案制度。加強用水管理,保障各行業均衡用水。開展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推進綜合供水價格改革。探索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機制。工業、服務業用水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
深化水管事業單位改革。轉換用人機制,因需設崗,按崗定薪,全面推行崗位聘用合同制管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崗位績效工資分配制,加快建立崗位科學、分配合理、管理高效、富有活力的水管機制。
專欄12??供水安全保障重點工程 |
1、重點水源工程。新建楊忠堡、毛家臺子、楊河等20座小型水庫工程。 2、引水提水工程。重點開展固海擴灌南城拐子二級揚水泵站改造項目和引黃入固水利工程。 3、骨干壩、淤地壩維修工程。骨干壩、淤地壩維修工程98處。 4、骨干壩淤地壩工程。新建北洼等17座骨干壩和財溝灣等15座中小型淤地壩。 5、農村飲水安全改造提升工程。農村飲水安全改造提升工程35處。 |
(三)努力推進“智慧原州”建設
以“智慧原州”建設為抓手,以建設“信息消費試點縣”為支撐,著力推動“三網融合”發展,加快城鄉信息網絡拓展與升級,使網絡寬帶化。加快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使空間數據精準化。加快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信息平臺建設,增強對各種公共事件的監控、決策和應急處置能力,提升政府服務效能。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特色農業、物流、旅游等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信息系統在各部門的推廣應用,使社會治理精細化。
增加和升級與全國光纖主干網接口,加強信息網絡升級工程,推進光纖到戶(FTTH),實現光纖網絡覆蓋城區和鄉鎮的政府部門、企業、家庭,同時對光纖線路建設難度大的偏遠行政村實施無線寬帶建設,使農村家庭4M以上寬帶接入能力達到100%,使農民也能享受到便捷的信息服務。推動4G與Wifi網絡建設,加快城鎮鄉村公共熱點區域的無線局域網覆蓋,為群眾提供便捷的上網服務。
應用共享平臺、物聯網接入平臺,為政府部門和社會服務行業提供應用系統運行服務。加快傳統產業信息化改造,推進生產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推動電子商務和物聯網在原州落地生根,創新并培育新型業態。借助信息化平臺,在市場監管、環境監管、信用服務、應急保障、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等社會治理領域,建立完善相關信息服務體系。
專欄13??“智慧原州”重點建設項目 |
1、信息化網絡建設及改造項。新建原州區綜合性網絡服務辦公大樓,建設標準化網絡服務中心機房,購置網絡設備,升級系統軟硬件;建設原州區電子監察系統、遠程會議系統、遠程應急指揮平臺。 2、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加強網絡拓撲結構、網絡安全和防火墻系統、網絡容錯系統、安全備份及災難恢復系統建設,購置服務器和交換機,建設網絡服務平臺。 3、數字化城管信息化系統。在原州區新建數字化城管信息系統二級平臺,進一步達到信息共享,加強城市管理。 4、社會化管理電子信息檔案工程。建設養老服務云平臺系統、平安聯防安保云平臺系統和原州區民生綜合信息管理服務系統。 5、民生管理服務系統。建立人口管理、計生管理、黨群管理、農村社保、社會事務、資源管理、經濟管理、查詢管理、村務公開、系統管理十個模塊及相關管理應用系統。 |
(四)加快配電網建設改造
以提高電網負載和供電可靠性為目標,投資3.298億元進行電網建設、改造等任務,不斷完善供電網絡。重點建設3座110kv和1座35kv變電站,增加變電站布點,提高配電網運行靈活性和可靠性。新建10kv線路20.48km,新建改造0.38v線路231.6km,促進基礎電網逐步完善升級。到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3.17億kwh,年均增長10.86%,網供負荷達到57.19億MW,年均增長11.33%。
第六章 堅持綠色發展
為脫貧攻堅和同步小康提供生態保障
把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有機統一起來,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地、森林、草場、礦產資源,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礦產資源利用率,強化資源能源保障和節約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努力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效”和諧統一。
一、加快生態建設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圍繞“美麗原州”建設目標,堅持綠色發展,保護優先,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提升生態文明水平。到2020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0.6%以上,林木綠化率35%以上。
(一)林地建設
集中力量實施大規模綠化造林,全面推進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建設、林業優勢特色產業培育等林業生態重點工程,沿清水河流域的東西兩山“U”型區域,營造水源涵養林10萬畝、水土保持林20萬畝、農田防護林5萬畝,培育林業產業12萬畝,實施封山育林5萬畝。加強森林培育,全面提升森林質量,實施退化防護林改造22萬畝和中幼林撫育20萬畝,補植補造16萬畝,大幅度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推進枸杞、紅梅杏、木本油料作物、林木種苗等林業優勢特色產業規?;l展。
(二)生態綠化建設
大力發展公共綠地,建設東岳山、中莊河、九龍山森林公園,加快東岳山延伸段和沈家河水庫外緣區生態修復,高效培植主干通道綠化隔離帶,形成分布合理、類型多樣、各具特色的公共綠地體系。加快建成西海子、冬至河水源地、開城鎮中莊水源地等3處濕地保護區和沈家河水庫、青石峽水庫、柯莊水庫等3處濕地公園。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和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文明村、花園式單位創建活動。
(三)生態環境復育
加強清水河流域生態恢復和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全面提升森林質量,加大森林資源管護力度,實施森林資源管護面積127.8萬畝,國家級公益林生態補償61.47萬畝。加快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森林資源管護防御能力,加大護林防火、禁牧封育力度,有效鞏固林業生態建設成果。加快建設峁頭溝、大峁梁、共和等具有水土保持、高效生態經濟、旅游觀光功能三位一體的原州區小流域綜合治理示范區。
專欄14??生態建設重點工程 |
1、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實施森林資源管護127.8萬畝、人工造林3萬畝、封山育林5萬畝和中幼林撫育20萬畝。 2、六盤山地區百萬畝以油松為主的水源涵養人工林基地建設。在六盤山外圍區人工營造以油松為主的水源涵養人工林5萬畝。 3、退耕還林工程二期。在原州區境內生態移民遷出區、清水河兩岸及25度以上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5.76萬畝。 4、沈家河水庫外緣區生態修復和景觀綠化工程。在沈家河濕地外緣區實施荒山造林1.5萬畝,對固胡路兩側實施造林綠化,綠化總長度16公里。 5、清水河流域防護林工程。在清水河流域的川塬區營造逐田防護林5萬畝。 6、退化防護林改造項目。對原州區退化防護林進行改造,改造面積22萬畝。 7、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補植補造。補植補造16萬畝。 8、特色經果林種植。在原州區河谷川道發展枸杞2萬畝,在彭堡、頭營種植以紅梅杏為主的小雜果2萬畝,建設以油用牡丹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5萬畝,培育林木種苗3萬畝。 |
二、強化環境治理
積極配合固原市環境保護部門,按照預防為主、源頭控制、綜合整治、強化監管的工作思路,強化污染物減排,防范環境風險,改善環境質量。嚴格將COD、SO2、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控制在市下達的基數內。到2020年,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100%,主要干流水質總體穩定在Ⅲ類,城區空氣環境質量滿足II級以上天數達到300天以上,使原州的天更藍、水更綠、山更青、空氣更清新。
(一)加強水資源保護
以清水河、葫蘆河、茹河等主干河流水環境為重點,合理規劃建設飲用水源地和出境水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建立長效監控體系,確保水質安全和水生態系統健康。加快建設水源涵養林、生態林、取水口保護工程,不斷加大城鎮集中飲用水源保護。全力推進城區污水處理廠擴建和污水管網改造工程,加快完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因地制宜建設鄉鎮集鎮污水處理設施,努力將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提高到90%左右。妥善處置污水處理廠污泥,實施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著力推進工業園區廢水集中處理系統工程建設,繼續加強工業污水整治,改善重污染企業污水處理系統,確保企業污水達標排放。
(二)強化大氣污染防治
實施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加強燃煤鍋爐廢氣污染治理,大力推廣清潔燃煤,提升工業窯爐廢氣治理水平。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加快排放超標車淘汰更新。加強餐館及攤販油煙排放治理。嚴格控制建筑工地、道路交通等城市揚塵污染。開展大氣環境質量預測預報工作,建立預測預報預警發布、聯席會議指揮調度、目標考核定量監控和輿論監督、公眾參與制度,健全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完善大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網絡,控制復合型大氣污染,確保優良天氣穩步增加。繼續加強交通噪聲、社會生活噪聲、施工噪聲等聲環境治理。
(三)強化農村環境綜合治理
大力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拆除危舊土圍墻、舊院落,清除垃圾,常住人口在50戶以上的自然村建垃圾處理場1處,對垃圾定期清運焚燒填埋處理。統一設計,每戶扶持建衛生廁所1個,安裝太陽能熱水器1臺。在生態移民村和居住相對集中的連片貧困村扶持農戶發展光伏發電項目,在村主干道、村部、學校、人口居住密集區安裝太陽能。加快對村莊荒山、坡地、河道、房前屋后的綠化,推動美麗村莊建設步伐。
(四)強化固廢及?;瘡U棄物綜合處理
啟動城市垃圾處置場擴建工程,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和鄉鎮垃圾收運系統建設,積極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確保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加強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強化危險化學品風險管理、土壤治理與修復和輻射放射污染防治。
(五)構建環保預防體系
深入推行“環保無優惠”政策,更加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制度,提高環境準入標準,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項目,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嚴格執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推行綠色信貸,穩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加強對重點環境風險源的動態監測與風險控制。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建立環保社會約束和監督機制。全面推行城鄉污水、垃圾收費制度。
專欄15??環境治理重點工程 |
1、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完成里溝、宋洼等9處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2、中小河流治理。完成大營河、雙井子溝等4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河道58.5公里。 3、山洪災害防治工程。閆家墩溝道、吳莊溝、黑城溝等山洪溝治理工程48處,治理溝道500公里。 4、水生態治理項目。新建沈家河水庫等3項水生態保護工程。 5、鄉村環境整治項目。開展中河鄉5個村、河川6個村、炭山等8個村和張易6個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工程。 6、原州區4個養殖場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項目。對養殖產生畜禽糞便進行環保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新安裝防塵圍板,增添機械設備,進行場地硬化建設,新建車間、廠房等建筑,達到年無害化處理畜禽糞便。 |
三、節約利用資源
積極制定鼓勵節能降耗與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法規,倡導清潔生產,探索資源循環利用、消耗減量的有效方法,全面加強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有效降低能耗、水耗、物耗水平。力爭到2020年,單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萬元GDP用水量達到50m3。
(一)深入開展節能降耗
強化技術導向作用,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合理抑制高耗能產業的過快增長,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科學控制能源消耗總量。加快實施熱電聯產余熱綜合利用和農村沼氣能源工程,全方位、多層次地推進工業、建筑、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節能。廣泛推廣和應用沼氣、太陽能、生物質能以及節能節柴新技術,切實推進城區天然氣管網合理布局并穩步向鄉鎮集鎮拓展。積極推行市場能耗準入標準和技術標準,加快推廣合同能源管理,落實節能標示制度。推動節能新技術應用。加大節能目標任務督查和考核力度。
(二)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繼續實施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保證耕地和基本農田數量穩定。大力實施土地整治復墾工程、基本農田保護工程,加快空心村、磚瓦窯等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和工礦廢棄地整治復墾,不斷增加建設備用地。堅持在不破壞土地生態環境前提下,適度開發宜農后備資源。按照“有限指標保重點,一般項目靠挖潛”思路,科學配置城鎮工礦用地。加大閑置土地清理處置力度,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充分利用荒山、荒溝、荒灘和荒坡地。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穩定在150.4萬畝左右。
(三)合理利用和節約水資源
全面加強水資源的綜合規劃和科學管理,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全面節約和綜合利用??刂聘吆乃a業發展,依法淘汰高耗水行業的落后工藝、設備和產品,推廣高效工業節水和循環利用技術,減少結構性耗水。充分利用地表水,遏制超采地下水,基本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加強城鎮污水集中處理和再生利用體系建設,提高中水利用率。推行階梯式水價和季節性水價,促進節約生活用水。加快發展節水型農業,提高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四)加大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
在不斷加大優勢礦產資源勘查力度、努力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的基礎上,積極改進開采技術和工藝,發展綠色礦業,提高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加大礦產資源開采中共生、伴生礦綜合利用量。健全采礦權有償出讓制度。完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障制度。加快推進尾礦渣綜合利用。推進企業生產內部工藝之間的能源梯級利用和物料循環利用,推動產業循環式發展。加快建設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專欄16??資源集約利用重點工程 |
1、廢舊物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年回收廢舊物資100萬噸,在彭堡石碑村建設總建筑面積為20000平方米的加工車間8棟,倉儲庫房4棟,占地200畝。 2、農村能源建設。安置太陽能熱水器7500臺,節能采暖爐5000臺,新建農村戶用光電互補發電機組15000組,農村戶用新型采暖爐150.8萬平方米,農村鄉村清潔工程180處,縣級農村能源服務中心1處,擴建農村能源鄉村服務網點120處,在原州區各鄉鎮(重點在各移民安置區)安裝16管太陽能熱水器6000臺和節能采暖爐1500臺。 3、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完成西山畔貧困片帶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等高效節水灌溉12處,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5萬畝。 4、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新建馬園、蔣河等高標準農田29處。 |
第七章 堅持共享發展
為脫貧攻堅和同步小康筑牢民生底線
進一步創新思路、創新方法、創新制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和供給方式,推進公共服務全覆蓋和基本服務均衡化。
一、實施創業就業計劃
緊緊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求,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業就業政策,形成創業培訓、創業政策、創業孵化、創業服務四位一體的創業工作新格局,把擴大創業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著力建立完善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的機制體制,努力實現更加充分的就業。城鎮每年新增就業崗位2600以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8萬人以上。“十三五”期間,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實現轉移就業34萬人,工資性收入達到50億元。
提升創業就業能力。落實《原州區勞動力技能培訓專題規劃》,以35歲以下勞動力為重點,整合各部門(單位)培訓資源,根據城鄉差異、村級主體經濟差別,加快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建設,大力開展城鄉勞動力素質提升培訓工程,在農村開展以農藝工、建筑施工、工程機械操作、電焊電工、烹飪等為主的技能培訓,在城鎮開展以家政、養老服務、賓館餐飲服務員、電子商務等為主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打造出具有原州特色的就業創業品牌。“十三五”期間培訓3.8萬人,確保3.25萬人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助推勞動者就業創業、增加收入。
完善創業就業體系。建設原州區就業創業大廈,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的商務會議室、培訓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創業策劃、管理咨詢、技術支持、資金融通、人才培訓、法律咨詢等服務。規范原州區人力資源市場,充分發揮原州區就業創業網站作用,建成微信信息發布平臺,及時收集、整理、發布人力資源需求信息,將每月一次招聘會常態化,將原州區勞動就業服務大廳建成集信息發布、職業介紹、求職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性人力資源市場,創新開展鄉鎮趕集式招聘會,逐步建立鄉鎮(街道)人力資源市場。到2020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機制健全、運行有序、服務規范、覆蓋城鄉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
二、促進教育優先發展
以實現“9+3”12年免費教育為重點,著力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基礎教育水平,健全職業教育體系,加快教育事業發展。
提高基礎教育辦學水平。加強學?;A設施建設,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建設標準化,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科學布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爭取完成原州十七小、原州區職業高中等一批重點工程建設,切實解決城鎮化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學生向城市集中所帶來的學校容納能力不足和“大班額”、“擇校熱”問題。加強城鎮中小學圖書、教學儀器設備、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和體育衛生、藝術教育器材的配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大小規模學校及教學點經費保障水平,對不足100人的小規模學校及教學點按100人核定公用經費;加快普通高中發展步伐,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支持高中向城區集中,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擴大學前教育規模,采取多種形式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支持社會團體和個人在城鄉開辦幼兒園,不斷提高學前三年教育入園率,保障留守兒童入園,提高學前教育覆蓋面;重視特殊教育發展,按照自治區《貫徹落實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實施方案》的要求,建立普惠和特殊政策相結合的資助體系。鼓勵教師到農村從教,建立健全教師、校長輪崗交流制度,健全鼓勵政策,繼續落實固原市“特崗教師計劃”、“城鎮教師支援農村學校工作計劃”、“國培計劃”和“骨干教師培訓計劃”,不斷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實施貧困人口“3+9+3”的15年免費教育。到2020年,實現所有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100%達標,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以上,普通高中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以上,視力、聽力、智力三類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施職業教育扶貧工程,落實好國家職業學校學生資助政策和固原市“9+3”中職免費計劃,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確保未能被普通高中錄取的初中畢業生均能免費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支持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新建原州區職業中學、教師培訓中心等職業教育設施,積極推進工學結合、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圍繞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強化職業中學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加大特色優勢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專業建設力度,擴大應用型、技能型學生培養規模。
專欄17 教育事業重點工程 |
1、中小學建設。新建第九中學、第十七小學、第十九小學、第二十小學和第二十一小學。 2、幼兒園建設。新建第十幼兒園(銀平公路以南)、第十一幼兒園(東關北路)、第十二幼兒園(三里鋪)、第十三幼兒園(博物館后面)、第十四幼和農村幼兒園5所。 3、新建原州區職業中學項目。新建原州區職業中學,建筑面積34700萬平方米,完善配套建設及設備配備等。 4、新建原州區教師培訓中心項目。建筑面積9200平方米,進行設備儀器購置及附屬設施建設。每年輪訓教師5000人次。 |
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到2020年,人口老齡化的國情意識明顯增強,關愛老年人的意識和老年人的自愛意識大幅提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
三、促進衛生計生事業
深入推進“健康原州”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衛生計生服務體系,創建國家級衛生城市,全面提升市民身體素質和身心健康水平。到2020年,5歲兒童死亡率低于12‰,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5歲以上,實現程度均達到100%。
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以健全區、鄉(鎮)、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為重點,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投入,實施區人民醫院擴建和婦幼保健院遷建工程,加快推進鄉鎮衛生院(計生站)和村級衛生室建設工程,開展4個鄉鎮衛生院改擴建拆建和10個鄉鎮衛生院周轉房新建項目,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點。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突出抓好突發性流行病的防控工作。
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政府主導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推進政府舉辦醫療機構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監管機制和補償機制改革,破除逐利機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落實公立醫院人事、運營管理等自主權,實現分級診療,提高公立醫院運行效率。鼓勵社會力量辦醫,構建多元化辦醫格局。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優先使用基本藥物,建立基本藥物目錄定期調整和更新機制,提高基本藥物實際報銷水平。堅持中西醫并重,發展中醫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推進中醫藥傳承與創新。擴大公立醫院改革成果,在鄉鎮衛生院全面推行“先住院、后付費”診療模式。
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健全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落實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做好失獨家庭人文關懷和困難幫扶,開展打擊“兩非”專項治理活動,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提高婦幼保健服務能力,加強技術人員的培訓,著力做好高危孕產婦的篩查診治工作,全力保障孕產婦和嬰兒的身體健康。加強優生優育、避孕節育、婦幼健康的咨詢指導,落實免費的衛生計生服務項目。統籌解決好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和分布問題,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專欄18??醫療衛生重點工程 |
1、原州區人民醫院擴建。拆除并征用原州區保健所、區人民醫院家屬院及王府小吃餐飲樓以北住戶,拆征面積約30畝,拆征后再新建業務用房36000㎡。 2、原州區中醫院建設。選址新建中醫業務樓15000平方米,其中:門診樓5000平方米,住院樓8000平方米,醫技綜合樓2000平方米,配套附屬設施(包括污水處理、環境硬化等)。 3、原州區第二人民醫院建設。遷建三營中心衛生院,并更名為原州區第二人民醫院,新建業務樓26000平方米,配套附屬設施(包括污水處理、環境硬化等),并購置醫療設備。 4、鄉鎮衛生院建設。新建頭營、開城衛生院業務用房3000平方米,配套附屬設施(包括污水處理、環境硬化等)。 5、鄉鎮衛生院周轉宿舍建設。新建11個鄉鎮衛生院(張易、寨科、頭營、彭堡、河川、開城、三營、官廳、炭山、中河、黃鐸堡)和兩個分院(官廳、頭營),周轉宿舍房3500㎡,35㎡/套,購置生活用品及設施100/臺/套/件(包括床、被、桌、椅等)。 |
四、繁榮文化體育事業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統文化為根脈,以創新為動力,創新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遵循“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原則,推動文化建設機制體制創新。大力普及全民健身,提升競技體育水平,努力形成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體育發展氛圍。
完善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全力推進鄉鎮、村居、社區等基層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標準化建設,爭創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縣(區),建設文化館、體育場(館)、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大營河“一河兩岸”文化景觀體育健身長廊等文體配套設施,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體育健身和競技比賽為一體的體育服務體系。實現鄉鎮綜合文化站(中心)全覆蓋,村文化室(農家書屋)、社區文化中心、多功能運動場覆蓋率達90%以上,農村電視覆蓋率達100%,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滿足。切實加強區、鄉鎮、村居、社區文體服務設施管理,開放機關、學校體育設施,最大限度提高其使用效率,努力提高文化供給能力,推進形成城鎮居民“15分鐘文化服務圈”和農村居民“半小時文化服務圈”。
構建經營性文化體育產業。加快圍繞以石窟藝術、絲綢之路、民族文化、民族飾品、紅色圣地等為代表的文化旅游產業,積極引導發展以演藝娛樂、藝術培訓、印刷包裝、廣告會展、網絡服務、圖書發行、影視制作為重點的社會文化產業,大力發展現代傳媒業、文化演藝業、娛樂休閑業、文化旅游業、文化創意業等,放寬投資領域和市場準入條件,鼓勵支持社會資本投資興辦文化企業。建設隋唐文化公園、戰國秦長城遺址公園保護和黃鐸堡平夏影視城等重點項目建設,努力促進特色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到“十三五”末,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以上,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達到15.7%,實現程度均達到98%以上。
切實保護開發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文化遺產,加強文物保護單位管理,做好文物“四有”工作,對開城遺址、固原古城、隋唐墓地、須彌山石窟等絲綢之路歷史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和申遺,做好民族民間文物征集工作,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文物工作“五納入”要求,不斷推動文博事業健康發展。制定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進一步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大力開發民族民間特色文化,開展“民間藝術家”評選活動,命名一批“特色文化鄉鎮”、“特色文化村(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機制。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大力實施全民健身普及、競技體育提升、體育產業促進和體育基礎設施推進“四大體育行動”計劃,加快原州區綜合體育場(館)和農村、社區體育健身小廣場建設,讓廣大市民有地方鍛煉身體,有機會鍛煉身體。高度關注青少年身體健康,著力提高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建立體育運動項目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加快體育場館多元化經營,培育發展體育產業。
專欄19??文化體育事業重點工程 |
1、黃鐸堡平夏影視城建設項目。項目占地150畝,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民間手工藝品制作、民間書法美術作品展覽。開展民間曲藝作品展演廳、民間神話傳說演藝廳、秦腔戲曲文化演出場、六盤山花兒對唱臺、競技體育場、六盤山歷史文化名人雕塑群、固原古城復原模型、六盤山農家樂鄉村美食苑、影視外景拍攝基地和滑雪場等設施建設。 2、民俗文化產業園建設項目。項目占地20畝,總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園區文物古跡修繕、住戶拆遷及周圍環境整治,建設文化產業園古玩文化市場和文化旅游產品制作、銷售、文化藝術展覽中心及相關附屬設施等。 3、戰國秦長城遺址公園保護建設項目。新建1個秦長城博物館,重點建設七大戰國歷史文化主題景觀園、六大文化產業園和八大現代文化產業基地,構建一座集產業、休閑、生態、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旅游景觀和遺址公園。 4、原州區鄉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項目。為全區140個行政村和30個社區建設服務中心,建設內容包括多功能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報刊室、電子閱覽室和遠程教育培訓室等,每個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外帶文化小廣場,氧化面積1000平方米。 5、三營鎮綜合體育健身中心建設。建設占地1萬平方米的標準化籃球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等綜合性體育健身中心。 6、農村、社區體育健身小廣場建設項目。為全區11個鄉鎮的153個行政村(含移民村)、3個街道辦事處的40個社區居委會各建設占地1000平方米的體育小廣場1個,并配備籃球架、乒乓球臺及健身路徑等戶外體育健身器材。 |
五、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健全完善覆蓋城鄉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構筑由國家普惠性的基本保障、企業福利性的補充保險和個人商業保險構成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失地農民社會保險,全面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特殊困難群體政府“兜底”政策,加大財政資金向社會保障事業投入力度,提高財政補充社保資金的預算比重,切實提高參保參合率,逐步提高醫療保障水平。構建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政策保障為支撐、社會化運作為導向的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推進養老社會化,逐步擴大社會養老覆蓋面,實現城鄉養老保險并軌。到2020年底,基本實現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保險參保全覆蓋,縣(區)、鄉鎮、村組“三位一體”社會保障服務體系管理模式規范、有序運行,社保“一卡通”工程建設全面完成,社保系統網絡覆蓋率達100%,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到42.75萬人,覆蓋98%人口,基本實現社會保障卡7項服務功能的綜合應用。
專欄20??社會保障重點工程 |
1、原州區中心敬老院。建筑面積10500平方米,建設住宿樓、餐廳、功能廳及相關配套設施。 2、老年大學活動中心。占地20畝,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建設老年大學教室、多功能廳、報告廳、活動中心健身館、游泳館和棋牌麻將室等。 3、社保一卡通后續建設工程。實現全區醫療機構寬帶或光纖網絡全覆蓋,全力推進社會保障卡制發卡工作,安裝醫療保險網絡監視系統,配備專業電腦、打印機及復印機等。 |
六、推進依法治區進程
堅持依法治區、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原州、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建立完善原州區法治建設機制。加強區人大對法律法規實施的監督檢查和對財政預決算的審查監督,保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大力推進全民法治社會意識,加強全民普法教育。深入推進平安原州建設,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傳銷和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活動。以“雙百工程”為抓手,提檔升級原州區禁毒基礎建設,全力創建自治區禁毒示范縣(區)。
七、加強社會綜合治理
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一手抓源頭性、基礎性工作,一手抓專項打擊整治,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完善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體系,加強安全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嚴格實行安全生產許可證制度,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和責任追究,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健全對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穩定和充實鄉鎮干部隊伍,加強社會組織建設,積極探索新型社區管理體系。全面落實重要信訪和疑難信訪“一人一案、一案一策”包案責任制,完善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地震、洪澇、干旱、大風沙塵和霜凍等自然災害的預測和防治能力。
第八章 強化保障措施??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十三五”規劃是指導原州區脫貧攻堅和同步小康的行動綱領,經區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后具有法律效力,全區上下要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不斷強化規劃保障措施,舉全區之力共同推進規劃落實。
一、明確規劃實施責任
本規劃提出的預期性指標和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等任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現,各鄉鎮、部門要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和利益導向機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根據規劃綱要要求編制相關行業規劃或專題規劃。本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和重要改革任務要明確責任主體、實施進度要求,將確定的目標、任務分解到各個鄉鎮和部門,各鄉鎮、部門編制相應的實施方案和工作措施,確保規劃的如期完成。
二、加強規劃協調管理
堅持專項規劃服從總體規劃、下位規劃服從上位規劃,以《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為引導,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為統領,以專項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為支撐,形成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加強年度計劃與本規劃的銜接,對主要指標設置年度目標,充分體現本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年度計劃報告要分析本規劃的實施進展情況,特別是約束性指標的完成情況。
三、強化重大項目支撐
從優化投資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突出民生改善的角度出發,建立“十三五”全區重大項目庫,計劃安排總項目七大類455項,總投資1771.5億元,重點實施農林水牧、工業、服務業、交通、城鎮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和民生工程等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超前性的重大項目。建立“十三五”重大項目庫與年度重點項目滾動實施機制,根據國家、自治區、市宏觀政策、經濟運行和項目前期工作等情況,分年度更新項目庫,形成“謀劃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滾動發展態勢,充分發揮重大骨干項目引領帶動作用,為原州區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健全監測考評體系
完善考核評價。根據地區不同資源稟賦、發展任務和工作重點,完善差別化的績效評價考評體系,強化對外開放、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協調發展、生態文明、民生福祉等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的綜合評價考核。強化監測評估。發展和改革局要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并向區政府反饋信息。建立規劃實施動態監測機制,實行年度巡查報告制度。積極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跟蹤分析,自覺接受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檢查。在規劃實施的中期和終期階段,組織開展全面評估。需要對本規劃進行修訂時,要接受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監督批準。實現全民參與。加強規劃宣傳,著力推進規劃實施的信息公開,健全政府與企業、公民的信息溝通和交流機制,不斷提高公眾參與意識、規劃實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發揮新聞媒體、群眾社團的橋梁和監督作用,舉全區之力,集全民之智,促進各級各類規劃的有效實施。
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全區干部群眾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政協監督指導下,萬眾一心,艱苦奮斗,奮力追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同步小康而努力奮斗!
??
附件下載: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主辦:固原市原州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運行管理:固原市原州區信息中心
電子郵件:yzqxxzx@163.com
寧ICP備10000747號????網站標識碼:6404020001 ????寧公網安備64040202000009號